什么是叠山理水?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起源来自?
《叠山理水》是由候振海、赵佩兰所著的一本书籍,于2010年1月1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了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随行就势,削低垫高,引水成池,筑土为山,使得园林景致山美如画,水秀如诗。叠山理水是园林艺术营造手法的统称。
苏式园林叠石理水,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园林设计的基本构思方法之一。古代造园师们依山就势,恰当地处理人造景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以石材造景称之为叠石;以水造景,称之为理水。由于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与山的稳重,固定恰如其分成鲜明对比,水中的天光云彩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生动活泼,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由于水无定形,它在园林中的形态是由山石,驳岸等来限定的,所以叠石与理水在园林设计中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组合。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
一池指太液。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着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为追求仙境,就在园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
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北海公园中,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汉代上林苑的建章宫。
“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是道教在中国产生、发展及影响的结果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